二十年前,马化腾和腾讯的共同创办者们一同白手起家建立了这个数字平台公司,如今他们拥有的数字业务宝藏不仅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最大的之一。 据分析,在这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都在使用腾讯的数字产品。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通常容易变得孤傲与官僚主义,同时低效与惰性会趁虚而入,员工也会变得没有投入感。于是,马化腾创立了灰度法则的“七个原则”——敏捷、开放、用户至上、速度、冗余、进化、创新,来作为其产品创新的指导方针。 01.敏捷 牛津词典中对于“敏捷”一词的解释是“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也是马化腾经营管理公司的根本。究竟他是如何通过营造恰当的企业文化来驾驭与应对这种应变的能力的呢? 马化腾参加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6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与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一番对话,将腾讯的创立之初比作企业文化的课堂。 他说最初并没有打算主导市场,也没有要建立一个大企业的雄心壮志,只是单纯地想创作更多“优秀产品”来回报合作伙伴的投入,“我负责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我们让曾李青负责市场和销售,因为他看上去更有老板相,陈一舟出身于政府部门,因此负责人力资源、法律、行政和政府关系。” 腾讯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快速开发热门产品的能力。然而,随着公司步入轨道,马化腾觉察到不良习惯正在扩大的风险,且过多依赖创始团队的风险更大。 他认为新一代人更有能力构思出下一个热门产品,“因此我们聘请那些了解年轻用户群体需求的人来担任这份工作。”马化腾说。 微信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在内部领导层会议中,微信之父张小龙将项目的成功归结于“简单”和“敏捷”。 张小龙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在产品发布前的一个晚上,他需要紧急改变产品,就发了一封邮件,紧接着第二天,一款新的软件就横空出世。快速去改造一个产品是艰难的,而“敏捷度”就是他们能达成目标的能力。 02.开放 腾讯的员工不受制度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行动——发明、解决问题和创造奇迹。团队之间也可以自由地竞争。马化腾要求员工要“勇于尝试,毫不犹豫”,这也正是微信能够诞生的原因。 2010年,移动设备的使用率突飞猛进:增长代表着新的开拓机会。张小龙给马化腾发送一封邮件,建议制作一款产品与Kik Messenger(由一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学生于2009年共同创立)竞争,他担心Kik或类似产品会冲击腾讯QQ。 马化腾同意了张小龙的方案,并让其不受QQ等其他团队的影响,全心投入产品的开发。远离深圳总部,张小龙带领团队在广州成立了独立的研发部。 通过了方案,马化腾实则将改造现有业务的重任交给了张小龙。在移动应用迅速膨胀的背景下,到2012年,中国高达89%的人口都是移动用户,超过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微信就在这种环境下起飞了。 很多科技公司,比如脸书在收购WhatsApp和Instagram后,实行内部竞争机制。比如苹果的iPhone,集iPod、移动电话、网络接入于一体。 马化腾的偶像史蒂芬·乔布斯曾经幽默地说“如果你不改造自己,别人就会来改造你。” 开放也意味着共享,马化腾欣然接纳开源软件。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在2002年创建了一个类似法则,他要求完全开放,并坚持所有的亚马逊团队都要策划和设计服务接口,这样就可以与外界的开发人员对接,“没有例外”贝索斯说。 03.用户至上 现在流行称客户为“用户”,一开始的时候,马化腾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在行的事情上。他觉得自己是计算机领域的极客,而且了解技术人员与用户。 他著名的“10/100/1000法则”强化了腾讯用户至上的理念: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阅读100个用户的博客日志,收集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 同时,马化腾也具备敏锐的设计洞察力。在2017年4月的微信内部交流平台上他写道:“一项服务,源于用户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同时也由这两者来界定。” 他总结出产品经理的七宗罪,指责开发者往往会通过钻牛角尖来破坏产品:“不断地投入核心资源和时间来优化明显的功能,基本上是没经验的新手才会热衷的事情。” 无论年龄和背景的差异,所有人都喜欢清晰、简单、自然、好用的设计和产品。通过腾讯,这些都一一可以实现。与西方的众多独立的应用软件不同,腾讯开发的产品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功能与需求集于一身。 04.速度 没有哪个产品一开始就是完美的,马化腾认为应该快速迭代,不过即便如此,也永远达不到完美。腾讯对速度的追求总是让对手难以望其项背,比如在中国市场上最早出现的主要聊天应用并不是微信,是小米发明的“米聊”。 小米的创始人和CEO雷军承认,微信使他的产品黯然失色,因为腾讯每周都会发布一到两个更新版本,他说:“米聊每个月只能发布一个新版本。即使像QQ这样复杂的软件,他们也能保持每个月更新两到三个版本的速度,腾讯人一直在追求卓越。” 05.冗余 容忍失败是马化腾的战略。内部竞争,比如两个团队可能(甚至有时候大家并不彼此知道)在研发同一款产品的不同变种或形态。这或许会造成浪费,但是,有失败者,同时也就意味着有成功者。马化腾希望员工都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站起来重新开始。 至于外部竞争,腾讯已经经历了很多,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FANGs——脸书, 亚马逊,网飞和谷歌,是硅谷的四大天王,号角声惊天动地。 2009年7月开始,脸书在中国市场被禁,同年WhatApp聊天工具上线。国门之内,2010年阿里巴巴屏蔽百度的“网络爬虫”。 阿里巴巴和腾讯多次交锋,韧性是马化腾面对内外竞争者的战略。有韧性才能跌倒了重新站起来,才不会被淘汰。 06.进化 在腾讯,“进化”意味着提高、自我修正和保持专注的能力。对这个世界的BAT和FANG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会说,互联网让生存变得容易了——甚至太过容易了。 但腾讯是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已经成熟了,因此要不断的适应也倍加困难。许多曾经看似刀枪不入的企业——戴尔(Dell)、惠普(HP)、柯达(Kodak)、百视达(Blockbuster)——都因未能适应而失去了竞争力。 腾讯欣然接受了移动技术的变革,与时俱进。微信早期能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它与专为智能手机设计的WhatsApp 和 Kik很像。 QQ和Facebook在PC时代独占鳌头,但他们一开始也只是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进行了修改。可是马化腾却意识到了这是一种威胁:“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只是在互联网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移动’而已,但我认为它不只是一种延伸,它应该是一场革命。” 07.创新 马化腾认为创新要遵循另外六个原则——敏捷、开放、用户至上、速度、冗余和进化。他说:“创新是’果’,不是‘因’”。但是对于像腾讯这样的大公司来说,确实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更何况创新可以有多种形式。 中国大型企业最擅长的是选取西方的好产品,将其本地化之后,有规模地提供给广大消费者。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如果执行得当的话,模仿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创新! 如果腾讯在21世纪初的成功(我们且称之为腾讯1.0)是因为模仿,那么腾讯2.0则是因为渐进式创新。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例子。 这一创意是中国移动市场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微信红包,仅仅是在2014年农历新年的8天里,腾讯微信支付平台的用户就增加了800多万。 那么腾讯3.0呢? 他们正在多处下注。在马化腾的领导下,腾讯正在强化战略,投资于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事情上,比如那些注定要成就下一件大事的技术。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不一而就——只要你能说得出名字的创新科技,马化腾就有兴趣投资它。 马化腾的扩张战略之一,就是带领腾讯走向全球,与中国政府“一带一路”的宏伟计划目标一致。腾讯已经拿到了这张船票,只要马化腾继续推行他的创新原则,新的成功应该指日可待。 也许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企业家与创新者们,也可以学习效仿马化腾的创新原则。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知识付费学习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