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中国的投资人、创业者,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股力量。指哪儿打哪儿,要谁好谁就好,要谁亡谁就亡。 过去两年最火的共享经济,就拜他们所赐,把一些企业捧上了天,待搜刮完红利、薅完羊毛,然后再把它们狠狠的摔在地上。以共享之名,行抢劫之实,创虚假繁荣,造资源浪费。一地鸡毛、满目苍夷。 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鼓弄是非。一切都摆在眼前,从O2O到共享经济,到无人货架,到人工智能,到区块链。有一群人,他们造风口、造潮流,他们所向披靡,他们出手凶狠。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抽身离去,离下多少人负债累累、舔舐伤口。 共享单车,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仅2017年,共享单车企业融资总额就达258亿。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把一些年轻人送上巅峰,然后放手让他们自由落体坠下;给一些制造企业带来高潮,待共享单车停摆,急剧减产而暴毙衰歇;给街头巷尾添上五颜六色,而后废铜烂铁、堆积成山。 如此多金,如此代价,也就换了一个摩拜、ofo、哈罗以及正在恢复气血的小蓝,成就了那少数几个人的盆满钵满和人生巅峰。也就换来了个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虚名。 请那煽风点火者,请那推波助澜者,请那拍手称快者,扪心自问:抱着那一辆辆车仔细端详、研究、心想,这是哪门子的新四大发明? 有人会说,这就是商业!那是,我哑口无言。我们的大把社会资金、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有社会的目光,就这样简单的一股脑的聚焦于缥缈的潮流和风口。敢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进展怎样了?生态环境、生命科学、航天飞行、疾病灾害这些的创新研究怎样了? 我们在潮流里翻滚,别人在科技软实力上狂奔;我们在朋友圈里表达祖国的强大,人马斯克把私人火箭送上了天。 2018年清明之际,以摩拜投入美团的怀抱为标志,中国共享单车的故事算是正式完结。 伴随着曾经的共享经济热潮,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仓、共享雨伞,啥都装进了共享这个筐。当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个的倒下。 回过头,我们再次盘点这些一个个激情至死的亡魂,以让后人警醒、让来者慎重。 共享单车:投入超600亿,几乎全军覆没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2017年共享单车领域融资金额达258亿元。2018年,头部范围的共享单车企业中,ofo3月再融8.66亿美元(近55亿元),摩拜卖给美团计37亿美元(约233亿元),滴滴接管小蓝单车耗资不详。仅对看得见的金额进行统计,加上占用的押金,共享单车累计投入应该会超过600亿元。 2017年共享单车融资统计 随着摩拜卖身美团、阿里加码ofo及投资哈罗、滴滴接管小蓝,共享单车领域的头部公司基本宣布全部缴械成为巨头生态中的一枚棋子。共享单车故事独立讲下去的时代,基本结束。想一想去年那些相继倒闭的第二阵营的公司,卖身或依附巨头对还存活的共享单车公司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这些公司能够出现在公众视野,已经算幸运的。更多的共享单车企业,你我甚至还没见过它的颜色、听过它的名字,它们就已经销声匿迹。
共享汽车:去年融资近15亿元,前途未卜 伴随共享单车火热,2017年下半年开始,共享汽车也开始受到资本关注。2017年下半年以来,共享汽车融资明显加码。其中,PonyCar、Gofun、TOGO途歌等共享汽车品牌新一轮融资的金额都突破一亿人民币,PonyCar的C轮融资金额更是高达2.5亿人民币。据媒体数据统计,去年共享汽车融资近15亿元。
共享充电宝:融资20亿,风口正在销声匿迹 要不是王思聪与陈欧关于共享充电宝“吃翔”的打赌,共享充电宝很多人都不会有特别的关注。即便如此,乘着共享经济东风的共享充电宝也融资达20亿元。去年,该行业还一度创造了“40天达成12亿元融资”的商业奇迹。 而实际上,去年上半年开始,共享充电宝就开始洗牌。伪需求、不符合手机发展趋势、行业混乱,共享充电宝尽管还有的在强撑,它甚至不可能有一个如共享单车一样的未来。
共享雨伞、共享睡眠仓、共享纸巾,几乎沦为笑谈 当年雷军说,只要站上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可迎风飘扬的猪们在今日也有了是否注水之分,有些就明明假借了风口。 正如现下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共享充电宝,以及雨伞、篮球等这些千奇百怪的衍生套路。明明都是租赁的生意,却生生给包装成了共享经济。 其实从共享单车开始楼就被带歪了。对于摩拜、ofo、小蓝、小鸣而言,都是非常明显的B2C分时租赁的业务模式,早已偏离了共享经济的本质,却巧借了“共享”之名。目的无非是给市场画一个更大的饼,索要更高的估值。 因为共享经济最起码应该是去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从而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反观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却都是在人为制造新的资产和新的需求。其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的方式,与我们去景点游园时,租个电动车逛逛本质上并无区别。 所以还是互联网人有文化,把文字概念玩儿的很溜,混淆了很多人对共享和租赁的认识。但从我们投资机构的角度,通过商业价值本质,两者还是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
不少观点认为,“共享经济” 路子跑偏,要算在摩拜、ofo 这些共享单车头上。但其实从 Uber 与滴滴、易到几家的补贴大战开始,共享出行的本质就已经改变了。大量的专职司机涌入平台,让车主们利用车辆闲置时间赚取外快的说法也早已被人抛诸脑后。 前《21 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是这样定义共享经济的: 将冗余所有权转让出来,让别人拥有临时性的使用权,从而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创造价值,是谓共享经济。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 “冗余”,即供给方所出租的资源,应是自己闲置的,从这一点来看,很明显如今的滴滴早已不属于这类范畴,认真对照来看,顺风车倒是真正的 “共享经济”。 而对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后来者而言,“共享经济” 四个字更像是一层华丽的包装。 客观来讲,无论是无桩模式还是电子锁,共享单车确实有其创新所在,也切中了人们短距离出行的痛点,因此才会有今天的火爆局面。但与此同时,它也成功地偷换了 “共享” 的概念。 小黄车 ofo 可能一开始还是抱着做共享的念头的。按照他们在官网的规划,ofo 希望在未来不生产自行车,只连接自行车,还鼓励用户将自己的单车加入 ofo,换取免费骑行权益。 然而,代工厂接到手软的订单显示 ofo 应该是已经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连大名鼎鼎的凤凰自行车都成为了 ofo 的代工厂,拿到了一份 12 个月内不少于 500 万辆共享单车的订单。建议 ofo 还是把官网的理念宣传页的文案换成 “ofo 希望在未来不生产自行车,只连接代工厂与自行车” 比较合适。 其他的共享单车厂商也在做着拯救自行车制造厂的事。自打共享单车火了以后,各大自行车厂都开启了疯狂加班的模式,腾讯科技根据各供应商的产能,仅摩拜和 ofo 在 2017 年的投放量就将超过 3000 万辆。 由企业集中采购车辆并将其使用权销售给顾客,摩拜们的做法本质上与传统的单车租赁企业并无两样,跟与 “共享” 二字根本不沾边,但这却为后来者指明了一条道路。不管三七二十一,似乎只要跟 “共享经济” 挂钩,就能搏得眼球,赢得资本青睐。 将商品放到线上,开发一个 app,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共享经济大军中的一员。所谓的共享雨伞、共享床铺、共享汽车莫不如是。
中国受过极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们,聚焦在被称为“创业导师”的中年男人们周围,一起彻夜不休地燃烧生命,只为在一轮又一轮如何送菜送饭、洗车洗脚、美容美甲、搭讪艳遇、借高利贷、联结窗帘和电冰箱的挑战赛中博出更好的名次,然后击鼓传花,快速传给下一棒......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很多巨头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骨子里并不是商人,而是geek。热衷于创造新奇的事务,热衷于解决难题,热衷于在某个极细分的产品上把质量和性能或功能做到极致,这是geek的天性......科技,在这一刻,非常残忍的拉开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知识付费学习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