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媒体人,当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经常会想起“江郎才尽”四个字,很好奇,那些日更的大神都是如何产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写作素材都来自哪里? 关于此,我也想谈谈我的经验。 一、素材与题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素材?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 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 对于选题素材的来源,我将其分为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首先,我们来谈谈内部渠道。 二、内部渠道 内部渠道,即自身拥有的,也可以说是有版权的,别人无法轻易获得的。一般包括个人的经历、个人的作品、个人的思考。 1.个人的经历 个人的经历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经历就是从事新媒体快7年了,这其中我做过生鲜电商、做过活动运营、做过广告文案,基于此产生的各种过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当类似的选题热点出现时,我就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济,至少能写一些复盘文。 无论你在哪一行,你接触的越多,从事的越丰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毕竟,我们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举个例子,有一年回农村过年,大家都懂的,过年一般会去附近的庙宇看看。 从免费领福袋到最后99元一顶的莲花灯,很多人都付钱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的付钱了呢?9.9的淘宝灯付了99,为什么还满脸开心呢?针对这个经历,我就写了一篇《农村套路深,他们是如何深谙用户心理,形成产品连线的》。 这就是个人经历,别人偷不走,很多时候,是你独有的! 2.个人的作品 个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可以是你几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摄的一分钟…… 只要是你原创的,并不一定是拥有多少受众,获得多少荣誉,只要是你自身产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纸、一幅画,都可以成为素材。 我自己有个公众号,但是不对外开放,只有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关注,用来记录我所有的产出。 我写过“为什么插入微信的产品广告没有成交量”,“怎么让文章排得好看?关于微信编辑器的一点探讨”,“3小时涨粉近2万,我是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抢红包活动的”…… 文章篇幅都不长,有时候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思考,还会觉得有些幼稚,但这些都能成为现在的素材。 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一行每一年,热点话题也好,行业焦虑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种思想的变化,或者写作角度的变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这称之为迭代更新。 至于你的其他个人产品,比如一幅画,简单的你可以写你绘制时的心情;复杂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选择,构图的框架,与行业产生关联。 像做新媒体的,就可以从一幅画引出新媒体文章排版时的色系构造。 当然,我们也不用活的这么累,只是当你有需要时,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种各样的作品。 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为作品中总是会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给予你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3. 个人思考 我这里的个人思考并不是指传统的思维,而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随意性,不故意为之。 比如我看电视,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有时候是对剧情的改编,有时候会和剧中人物产生共情,真情实感很重要。 比如有时候我看妈妈那么辛苦,就会想为什么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时候觉得妈妈偏爱姐姐,乖的孩子总是受忽视,就会想,为什么人会有偏爱,我们对用户也会有偏爱吗? 这些想法并不是刻意产生的,大概是习惯成自然,我总会有乱七八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慢慢变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内部的素材总有一些狭隘性,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搜罗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为四类: 社交类(微博、微信、朋友圈、); 社群类(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信息类(本地论坛网站、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 线下类(书籍、头脑风暴)。 1. 社交类 我们先来说说社交类,我们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微博是培养热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么,热点是什么,几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们最好给微博分一下组,这样的好处是,搜寻素材的时候能够提高效率。 然后多关注一下微博的热门话题,若是好几天持续上热搜,那么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热点。 像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无声息,不过微博里的消息却熙熙攘攘,我就写了一篇《从长安十二时辰》,看IP营销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个热点,保证自己的输出。 不过对于微博,我觉得做民生类的新媒体可能收货会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时候,几乎一半的素材都来源于微博,哪里有消费矛盾,哪里有投诉侵权,哪里有路怒冲突……微博的时效性还是很强的。 另外,我们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关键词,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来。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们常用的素材来源地。 微信作为一款亲朋好友间的聊天工具,你与朋友的对话中,就可以获得很多素材。 像前阵子闺蜜像我推荐《魔道祖师》的广播剧,我第一次知道了猫耳FM这个二次元的APP,从而去了解了Z时代,写出了《比《陈情令》更火的,是Z时代下的耳朵经济!》不管文章有没有得到发表,至少是对素材的一次运用和总结。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个大宝藏,同行间的消息、朋友间的感悟,要知道,对于新媒体来说,朋友圈就相当于你的用户群,是你能直接沟通到的用户,他们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来源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经做出了规模,有些微商泯然众人,这个时候,你就会想,拉开微商距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败了?为什么别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却一单都成交不了? 你看,这不就有很多可写的点了吗? 要搜集素材,也是不可错过的,并不是说用里的视频来直接作为素材,而是看的内容。 不仅是新媒体,做活动的也可以经常从上找到灵感。 像的同款泡泡机、的眼疾手快游戏,受到了各家活动运营的青睐,我们公司搞的了水嘉年华活动里,就都用到了这些。 如果想写的话,说不定还能写类似“我是怎么从挖到策划的创意点子的”,“里都藏着哪些行业的宝藏”为题的文章…… 所以啊,刷不可怕,毫无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也能变成我们的素材库不是吗? 2. 社群类 社群类主要是指个性较强,标签明显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豆瓣、知乎、贴吧其实类型都差不多,只是标签不同而已,知乎相对于较专业,话题也较多;豆瓣偏向于小清新;贴吧的各种声音较多。 你可以根据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热点帖子里找灵感。 比如你登陆知乎首页,可以看到类似“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怎样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的话题,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写文章的选题. 作为新媒体行业,有什么职场道理,职场黑话?作为运营者,怎么与用户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其实我们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来说,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个,每天会定时关注一下群消息,毕竟这也是素材的来源地啊! 大家的观点也好,讨论的话题也好,只要你发现有亮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都将成为你的素材。 比如前阵子,在一个群里,大家谈论35岁会是什么样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新媒体人的35岁会是什么样”或者“35岁的新媒体人还活着吗”,你看,想要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来,是不是也不难呢? 3. 信息类 信息类比较好理解,以主要获取信息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本地论坛网站、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等。 我个人经常看的除了微信公众号,就是,你会发现,如果现阶段流行什么,里的这类文章数量就会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热点的预测器吧。 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内容,从标题到内容到底部的互动留言,都是你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腾讯网、搜狐、网易、一点资讯……这些新媒体,也是不可错过的素来来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体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罗的核心便捷点。 这些渠道,或许在获取灵感上有所欠缺,因为当这些渠道发文的时候,代表你已经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时候就注重记录和搜落,未雨绸缪总比临阵磨枪要好的多。 4. 线下类 除了线上,线下类的渠道也不能错过,一般可见的就是书籍和头脑风暴。 像书籍,我经常会看一些专业上的书,你一旦看了一本书,至少你能写出一篇读书笔记,不是吗?像我前阵子看了《文案变现》,马上就写了一篇“如何让你的文案更值钱?读《文案变现》之感”。 我很赞同粥左罗老师说的,因为线上的渠道太公开太迅捷,所以书籍往往会成为我们彼此拉开距离的方式。像《影响力》、《引爆点》、《乌合之众》、《疯传》等书,里面的观点被各大作者引用,成为一篇文章的亮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不假。 线下还有一种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头脑风暴。 我还记得去年采访一个民宿的老板,聊天的时候说起如何引流的问题,讲到一个沉锚效应。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这次聊天,让我获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顺便也开阔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见头脑风暴并非要在会议室一板一眼地畅所欲言,多接触人,听听别人的储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总结 列宾先生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从内部渠道与外部渠道找灵感,确定选题,搜罗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内部渠道:个人经历、个人作品、个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线下渠道 总而言之呢,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每天写点行业相关的小心得,虽然很难坚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后外部一些刺激你头脑的信息要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突然想到的选题题目,都可以写下来。 希望我的小经验,能够给“不知道写什么”的新媒体运营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知识付费学习网 ( 蜀ICP备13002521号-1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