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面转型米线,看这家米线店是如何转型成功的!

2022-11-30 04:17| 发布者: | 查看: 3| 评论: 0

你绝对想不到的是,经营17年、足迹遍布26个省的阿香米线,原来并不是做米线,而是做拉面的,并且第一家阿香拉面,吸引了青岛当地顾客,赚得不少钱。

而就在大家看来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创始人何勇喊了一声Cut,宣布从此不做拉面,要换成米线。

从拉面转型米线,看这家米线店是如何转型成功的!

换做你是公司的高管或者员工,你也不会同意。明摆着做拉面已经很赚钱,为什么要去挑战没人懂的米线呢?何勇这个决定遭到公司99%的人的反对。

何勇很坚定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NO,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拉面不可复制,做拉面阿香不可能走得长远。”他的思考直戳痛点——连锁店的标准化问题。做拉面,培养一个师傅可能需要半年时间,并且随时可能走人;买来的牛肉也很难统一,老牛、小牛,不同牛的肉质不同,煮制的时间也不同。

当人员和餐馆做餐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控制,那么将来的连锁发展肯定要受阻的。于是他们放弃了当下容易走却走不长远的一条路,迈开艰难的步伐往米线出发。只是米线该怎么做呢?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厨师,怎么熬汤?熬第一锅汤,放了很多鸡肉鸭肉,足足熬了10个小时,可是汤一点也不发白。每天起早摸黑,忙得要死要活,收入才几百块钱……

目标清晰,何勇团队开始勇敢的在黑暗中前进。走访全国每一座城市的米线,从品牌代表吃到偏僻小档,不断找,不断吃,就为找到属于阿香的那碗米线。终于他们找到了,并迎来阿香全新的启程,米线,走起。

当毅然决然的确定了米线这个可以走遍大江南北的品类,又向各地区品牌取经后,他们开始思考米线的到底出路在哪里,阿香能够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吗?

无心之中,他们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关于过桥米线的传说。在这个传说里,他们收获了灵感,原来老祖宗当时用来装米线的就是瓦罐,瓦罐能够封存热量。于是他们摒弃整个市场都在用的碗,用上瓦罐,并且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从拉面转型米线,看这家米线店是如何转型成功的!

仅仅是一个容器,阿香就付出了极大的心思。第一代瓦罐有两只耳朵,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很多顾客一下子就喜欢上,可以自己DIY,拿起米粉啥的就往热汤里加。后来阿香发现这个造型容易烫伤顾客,于是他们继续调整,请了日本设计师做了一款穿外套的瓦罐,好看,也更安全。而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他们也抓住外卖市场,研究出一款适合米线打包的碗出来。

至于选址,他们决定不再步行街纠缠,率先进入商场。CEO耿轶群回忆起有一次,她和董事长何勇去逛商场时,发现商场环境特别好,地板擦得锃亮,甚至有香氛系统。那时中国商业还处在百货和大卖场的阶段,属于银泰百货、大润发、家乐福的时代,但是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商场能够给阿香提供竞争有序的环境,一个商场不会同时出现十家米线,只会选择最好的米线。

除此,还有舒适的环境,稳定的客流。于是在那个大家都还痴迷步行街的年代,阿香已经走上了和商场合作的路。

产品来说,没有好的平台,自己创造就好。既然一开始就笃定做全国性品牌,那么产品的味道就必须丰富起来,适应更多的消费者。产品越来越丰富,店面也越开越多。

他们知道越往后走,战争就越激烈,而前方要打仗,后方必须足够强大,品控成了当时阿香最关键的问题。只是当时的阿香体量还很小,想找大公司生产特色调味品等物料,却被嫌弃订单量太小;想交给小企业生产,他们又不放心。进退两难。

最后阿香索性自己成立工厂给自己生产物料,还创立了品控部门。仓储、配送、物流……从原料到操作整个过程都严格把关。

从拉面转型米线,看这家米线店是如何转型成功的!

人才方面,阿香选择学习麦当劳,解决人才发展计划。打听到麦当劳在上海有一个汉堡大学,专门做人才培训,于是她坐飞机过去找到了汉堡大学的教授,希望他能够来到阿香集团。“解决问题要靠根本,如果只是去招募,最终解决不了问题。”她真的很希望这位教授能过来,为此她飞了四次上海。

耿轶群用尽全力,用真诚、用规划最终说服力教授,帮助他们解决了人才发展计划。两年前,阿香的总部也从青岛搬到了上海,为的就是吸引人才,她说:“人才不愿意到小的地方去,所以我们依然放弃了美丽的大海。”

无论是阿香的转型还是对后来的培养和规划,我们都能看到阿香在不断的努力去茁壮成长,我们相信,阿香的路会越走越远。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自助开通会员后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