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称为是天生的领导者,带领光明乳业走出黑夜

2022-11-30 13:51| 发布者: | 查看: 3| 评论: 0

24岁时,王佳芬就已经是一个规模两万人的农场的党委副书记了。40岁时,她成为光明乳业的掌门人,几年工夫,光明乳业的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并连续7年在全国乳业同行中排名第一。她因此被尊称为“牛奶教母”。

危机恰恰在辉煌时刻到来

“连续两个多星期,都是很晚才回家。”当时,光明牛奶超市要下架,消费者不喝了,工厂订单骤然减少,运输部门要停工,奶农送来的鲜奶没处放了。

长期以来,王佳芬相信,自己的特长就是“做领导”。她总结的领导秘诀,有三个关键词:眼亮、手快、嘴勤。

但是,当危机降临、各方压力几乎要把她摧垮时,她发现,做领导最重要的素质只剩下两个字:意志。

她被称为是天生的领导者,带领光明乳业走出黑夜

稳定心神之后,这位女领导显示出她精明强干的一面。首先,说服员工,安抚各地的经销商,“要让大家相信自己”。同时,展开坦诚而有效的沟通,对消费者、对媒体、对政府要有交代,她每天打无数个电话,发几十封邮件,四处做说服工作,“要承认我们有失误,还要让人家对光明的品牌和企业有信心”。

局面在好转,而王佳芬仍深陷自责。在董事会上,她两次请求处分。后来,有接近公司董事会的人士透露,业绩下滑最严重的时候,在“由谁带领光明走出困境”这个问题上,董事会最终认为“没有比王佳芬更合适的人选”。

王佳芬的选择,更显示出女性柔韧而坚定的一面。她说:“在董事会没有作出任何决定时,我惟一的决定,就是把公司从灾难中拽出来。”

她被称为是天生的领导者,带领光明乳业走出黑夜

事实上,回过头来看,光明乳业面临的危机有其更深刻的层面

危机发生后,各方批评中最致命的,是对于光明乳业“新鲜战略”的质疑。乳品行业有两大序列的产品定位,保鲜奶和常温奶。前者以新鲜为消费诉求,走高端路线,但保鲜技术要求高,尤其是建立“冷链”(牛奶从采取、加工、出厂、销售等整个环节,都需维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中)的成本很高;后者走低端路线,保质期长,可以大规模运送,相对的市场拓展成本低。

多年来,光明乳业一直走“新鲜路线”。2000年前后,在上海和华东市场已非常稳固,光明开始启动全国扩张之路。扩张的难题随即出现。王佳芬发现,把大城市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的过程并不顺利,在外地市场,光明对当地消费者喜好的洞察和把握能力不够。每年生产几百个新产品,却没有那一款产品销售过亿元。

压力排山倒海般袭来。王佳芬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光明长期坚持的鲜奶战略是不是走错了?

她被称为是天生的领导者,带领光明乳业走出黑夜

经过奶牛反刍一般的思量之后,光明乳业董事会认为,“新鲜战略”没有错。而且,企业应该把这次“危机”当作重塑光明乳业品牌和形象的“转机”,快速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冷链”管理能力,并大力推广“喝新鲜牛奶”的消费观念。

2006年,乳业竞争格局已逐渐峰回路转。常温奶市场开始回落,血拼的竞争甚至导致“奶贱于水”,乳业巨头和各地诸侯也纷纷开始投资高附加值保鲜冷链产品,并将利润增长寄托于此。而这,正是光明乳业倾力多年坚持和储备的最具优势的领域。

“面对危机,最根本的东西绝不能放弃”,王佳芬说:“没有救世主,你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

一向有“铁娘子”、“女管家”之称的王佳芬,如今更喜欢展现她为人妻、为人母贤惠温柔的一面。她表示,不在一线苦干,“可以弹弹钢琴,每天帮我先生熨衬衫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危机过后,王佳芬以上海女人的细腻和坚定,从困境中走出来。在2006年乳业大会上,她的话掷地有声,“现在我们不讨论了,从上到下都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因为,这几年证明,去迎合常温奶的战争只会死得更快”。

“新鲜是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光明乳业一面旗帜。王佳芬亲手绣了这面大旗,但把它交给了后来的旗手。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以退为进”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客服

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自助开通会员后联系客服